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
自从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多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随后在全国各地及海外陆续出现有武汉地区居住或旅游史的患者。通过患者的肺泡灌洗液进行全基因测序,发现了一种新型β属冠状病毒。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文简称新冠肺炎),并于年2月8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 目前,相关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于这种疾病和引起它的病毒又有了新的命名,分别为COVID?19和SARS?CoV?2;国内外相关诊疗指南仍在不断更新,对新冠肺炎的影像改变仅初见报道,CT薄层影像在新冠肺炎诊断中的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收治的30名新冠肺炎病例的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提高新冠肺炎的影像认识。 PART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30名新冠肺炎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查为阳性,符合病原学检测标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81(50.17±17.59)岁。 1.2 影像检查方法 采用GEdiscovery、PhilipsIn?genutity和SiemensSomatomSensation螺旋CT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位,于吸气末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层厚为1.25mm,管电压kV,管电流mAs。 1.3 影像学分析方法 CT薄层图像由两位胸部影像医生共同阅片,采用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统计病灶分布、病变组成、形态、纵隔淋巴结及胸水情况,最终结果由两人协商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样本率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RT2 结果 2.1 临床诊断及影像表现 参照指南将本组病例分为重症患者8例、非重症患者22例,有基础疾病者10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脑梗塞、心肌梗塞等)。有发热、咳嗽症状者28例,无症状者2例。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其次为实变影(63%),条索影(40%)。非重症患者中出现实性病灶的有13例(59%),重症患者出现肺部实变的有6例(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者2例为“白肺”表现。肺部病变多呈双肺分布(21例,70%)(图1~5),仅右肺分布者有6例,仅左肺分布者有3例。病灶形态多不规则(21例,70%),较少见的有扇形病灶6例(20%),楔形病灶5例(17%),类圆形病灶11例(37%),胸腔积液1例(3%),无纵隔淋巴结肿大。 2.2 不同疾病分期的CT表现 依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第一版)》,新冠肺炎依据发病时间和病程可分为早期、进展期和转归期,不同分期影像表现有重叠。早期多见于发病1周内,以小片状、楔形、扇形磨玻璃样密度为主(图1A、1C、1E)。由于机体抵抗力不同,病变可以进展表现为肺泡内渗出增多,密度增高,部分形成实变,病变范围增多扩大(图1B、1D、1F,图2)。合并基础性疾病、肥胖患者,几天内可迅速进展为重症,出现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变为重症,或出现呼吸衰竭、休克或合并其他器官衰竭变为危重症,甚至死亡。5例影像多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1例呈“白肺”表现,病变以实变影为主,合并磨玻璃密度影,空气支气管征,多发条索状阴影(图3)。转归期表现为病变吸收、消失、有些残留纤维索条影(图4)。1例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病灶增多增大,出现新发病灶(图5)。 PART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年12月首先发现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学检测发现其病原体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临时名称为?nCoV,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疾病传播能力较强,在世界各国均有病例发现,部分医院内传播所致。在近期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87.9%)和咳嗽(67.7%),罕见的症状有腹泻(3.7%)和呕吐(5.0%),男性(58.1%)多见。本组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咳嗽(90%),男性(60%)多见。 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类似于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MERS),是以肺部磨玻璃影和实变为主要特征。早期多见于发病1周内,双肺多发病灶,单发少见,多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以下肺多见;病灶多呈小叶性、楔形或扇形,也可呈斑片状或类圆形;病灶密度不均,淡薄的磨玻璃样阴影多见;磨玻璃样阴影内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或伴有局部小叶间隔网格状增厚。胸片往往难以显示早期CT影像上局部的胸膜下磨玻璃影,造成漏诊。随着疾病进展,磨玻璃影范围增大,或融合小叶性或广泛融合呈弥漫性,其内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可见网状影;病变分布以双侧非对称性胸膜下楔形或扇形分布,肺底及背侧胸膜下区多见,部分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肺泡内渗出液增多时磨玻璃影密度增高,实变时可呈软组织密度影或致密条索影,呈节段性或小叶性分布;无基础肺部疾病患者一般无胸腔积液、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可迅速进展,出现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变为重症,或出现呼吸衰竭、休克或合并其他器官衰竭变为危重症,甚至死亡;影像多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病变以实变影为主,合并磨玻璃密度影,空气支气管征,多发条索状阴影;病灶48h内范围可增加50%;双侧胸腔可出现少量积液。转归期患者体温下降,咳嗽减少,肺功能改善;影像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渗出物吸收,肺实变灶逐渐消散,演变为磨玻璃样影,可完全消失,或残存部分索条影;有资料显示影像表现变化会晚于临床症状改善。 本组病例中病灶多分布于双肺,右肺病灶多于左肺,所有病例均有磨玻璃成分,而肺部实变病灶在重症患者中更常见。由于随访时间较短,尚不明确病灶吸收后的改变,有文献报道病灶可以完全吸收。而根据病原学及影像学皆相似的MERS推测,病灶吸收后或许会残留纤维灶,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来证实。 新冠肺炎确诊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基因测序,由于核酸检测有一定的假阴性率,核酸检测阴性而影像表现为典型者仍需警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爆发式传播期间,有部分病例无临床症状、甚至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病例,CT有特征性肺炎表现者最后诊断为新冠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将湖北省临床诊断标准确定为“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提示高分辨CT薄层成像是新冠肺炎重要的诊断依据。新冠肺炎主要鉴别诊断包括巨细胞病毒性肺炎、SARS和MERS等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新冠肺炎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 文章来源:钟飞扬,张寒菲,王彬宸,安文婷,廖美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J/OL].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5[-02-17]. 赛氏云学苑,您的互联网学术交流平台! 赛氏 云学苑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yuantifeiyan.com/zytfyks/8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黑河市召开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 下一篇文章: 高考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考点最新汇总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