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穿刺篇避开这些坑电生理手术如何预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并发症,是每个手术医生都不想遇到,但又逃不开的话题。 12月5日,哈特瑞姆“心”意课堂推出“破解心脏病介入治疗的Nightmare”第二期直播,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4位人均手术量在例以上的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权威专家—医院刘兴鹏、浙江大学医院蒋晨阳、医院施海峰、哈尔滨医院李述峰在线研讨,并分享了自己的独门秘籍和临床心得。 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份内容实录,以飨广大的哈粉们~ 根据文献报道,房间隔穿刺是造成心脏压塞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咱们国家多数情况下术中是靠X光来判断,没有超声指导。进行房间隔穿刺时如何避免心脏压塞? 蒋晨阳 哈特瑞姆华东团队创始人 浙江大学医院 房间隔穿刺是房颤消融最基本的一个步骤,也是最危险的一个步骤。怎么能够不引起心包渗出呢?一定要保证穿刺时只穿在卵圆窝上面。如果超出卵圆窝,都可能导致心脏压塞。 这跟病人体型、心脏形态结构等有关。有些人体型瘦长,心脏是垂位心,穿刺一般来讲要高一点。如果偏低,导管从卵圆窝下方穿过去,就到心房底部了。 如果是横位心,穿刺就要偏低一点,偏高了可能就会从房顶穿过去,甚至穿到肺动脉,靠前会穿到主动脉。 还有穿刺时不能太快。如果一下穿太深,可能会穿到对侧去。有些人左心房很小,一顶过去就到了左房对侧从而引起心脏压塞。 还有一种是卵圆窝膨出瘤,因它很软、很有弹性,也不容易穿过去。如果遇到膨出瘤又大,而左心房又小,穿刺要特别小心,穿刺针过膨出瘤即顶到左房的游离壁侧,会引发心脏穿孔的危险。 总的来说,房间隔穿刺的要点,就是要熟悉患者心脏的解剖结构。术前一定要了解一下心超报告情况,当然术中如果在心内超声指导下进行房间隔穿刺则安全多了。 除了掌握心脏解剖、病人心超情况以外,我们操作时要非常小心,一定要按照步骤来,从上腔往下拉。第一个跳跃从上腔到右房,第二个跳跃从右房到卵圆窝,然后还要看一下跟冠状窦的距离,高度大概是一个椎体。 个人觉得前辈们总结的X线下房间隔穿刺的口诀很管用:前后位定高低,右前斜位(45度)定前后。临床实践时感觉90%的机会上述口诀准确。小心穿过房间隔后,先试探着抽回血,看到鲜红的回血再试着注射造影剂确认,看到造影剂在左心房里从针尖呈一直线喷射并在左房侧壁散开,就代表房间隔穿刺成功。 施海峰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 医院 个人认为多加一根管子,加一根心室电极,有助于判断三尖瓣环最高的位置。通过加一个心室电极转角的地方,初步可以判断卵圆窝的高度。 因为每个人的心脏都不一样,有的还有点转位。如果通过冠状窦上缘判断,可能会有误差,或者觉得每个病人都会有跳跃,其实并不是,有些病人并没有跳跃,这时拉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穿刺,选择的位置非常重要。 一定要选择真性卵圆窝的地方,真性卵圆窝的解剖位点跟心室电极的转弯,跟三尖瓣的高位(一样),就是希氏束水平稍微偏后上一点点,所以看那个判断卵圆窝的高低,我个人觉得是蛮管用的,强烈推荐。 第二个在不清楚、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觉得可疑,先不要尝试穿刺,先推一点点造影剂看一看,如果没有阻力,很可能它就在腔内。 我刚开始做房间隔穿刺时,碰到过卵圆孔未闭,但穿刺针已经直接到了左房,那时候还想追求突破感,结果打造影剂一看出现了后壁染色,当时觉得非常可怕,因此新手一定要注意。 另外一个经验,可以看导管顶到真性卵圆窝上特征性的那种跳动感,多去体会、熟悉那种跳动感,有助于增加信心。还有一些新技术,食道超声、心腔内超声等,如果在其指导下穿刺,的确会有帮助。 刘兴鹏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创始人 医院 个人认为年轻的医生需要做几个功课。 第一是术前功课,有没有卵圆孔未闭事先就需要知道。第二个,医院条件允许,我建议大家不妨做一个左房肺静脉CT,重建左右房解剖关系,特别是房颤手术。 有一种情况,左房高高在上,右房在下面很低,二者之间像Kiss形象,接吻一样的状态,接触点非常小。这种情况下,CT会给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穿刺的时候要非常小心。所以术前要把功课做好。 术中的功课:真正操作时候,90-95%情况下应该没有问题。10%遇到的情况不顺利时,一定要慎重去推。 个人觉得4个边界一定要清楚:一个是卵圆孔的下边界,它肯定比冠状窦位置要高,那么冠状窦口在哪呢?通过放冠状窦电极就知道了。 如果从锁骨下途径放冠状窦电极,比较容易知道,如果从股静脉放,有时候转折的地方,冠状窦口就不是那么清楚,这时需要稍微张力大一点,让转折明显一点,绝对不可以穿到跟冠状窦口平齐的水平,只能比它高。 另外一个是前边界。判断前边界,冠状窦电极是一个参照,冠状窦电极记录的A波和V波的比例。如果记录的小A大V从锁骨下途径放着,可能是办法,但如果你从底下放完全大A,实际上是在前面(偏心房侧),所以一定要结合起来。 绝大多数情况下,右室电极顶峰的地方,恰好就是希氏束电极的地方。大家知道有一种电极,远端可以起搏右心室,中间顶峰可以记录到HIS,日本人研发的一个电极,它是一个参照。但如果放心室电极放的不那么标准,或者病人解剖有点问题,那种情况下不妨单独放一个希氏束。 所以,如果有冠状窦电极在,还能记录到希氏束,把心室电极回撤放在希氏束位置上,这样前边界就没有问题了。 特别提醒年轻大夫注意两点:上边界再往上一送,它会产生一个所谓帐篷征,导管就上去了。要算算得多少合适。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心房顶在哪里?特别是左房,穿过去的对侧左房顶在哪里? 提醒大家不妨在正位下,看看X线下左主支气管的影子,左主支气管从纵隔进到肺以后时就看不清楚了。到了进肺的时候它就变平了,平的地方多数情况下是和左上肺静脉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 仔细看一下,左主支气管坡度变缓的在下方,大概就是左房的顶部。比较好的一种判断办法,真性卵圆孔位置大概在希氏束水平或者是偏高一点点。 还有一点,很多新手穿刺的时候容易手滑。这里面有两个诀窍:第一最好把针弯一下,即使心诺普的针自己有个弯度,也需要弯一下。另外,如果确认位置差不多比较安全,不妨再出一点点小针尖,大概0.5毫米。 最后一个是后边界。绝大多数情况下,位置是跟心影后边界一样。但提醒大家,有时候右心房的后边界,在心影后缘的前方。有时会觉得距离心影后缘边界还有一段距离,比方半个椎体的距离,但一穿刺恰好穿到右心房的后壁,就会穿到心包。 这个情况怎么知道?有一个简单办法:是下腔静脉进到右房时,右房偏前造成的。所以,当从股静脉往上送导丝,进到上腔静脉时,如果发现股静脉送导丝不太容易进,(通常从股静脉上去之后,下腔静脉上静脉是一条线,可以直接就上去)发现导丝总是进右心耳,这就意味着上下腔不在一条轴上,一定要小心。 这个情况下怎么办呢?提醒大家可以做一个右房造影。造影时要把鞘管放到下腔静脉造影,而不是放在上腔。因为放上腔的话,造影剂往前喷,在后面会显影不清楚,右房后壁显影也不清楚。 因此,当我们上下左右这4个边界都定出来后,就会大概知道穿刺的位置在哪。剩下来就是穿刺要领,要领五花八门。个人经验是:出一点点针,有时我还会等在那里,有时候病人的呼吸动作,针就过去了。 我觉得,对绝大多数病人,不需要非要用蛮力送到5毫米针尖出去。假如穿地位置不对,譬如穿刺到了主动脉后壁,穿地5毫米猛一送,就会进入主动脉。不主张在顶住之后快速进针。另外,在穿刺过程当中,造影剂也不要吝啬。现在绝大多数病人可能还是在X线下手术,建议不要吝啬造影剂,哪怕没穿过去,也会知道你染色在什么地方。 蒋晨阳 哈特瑞姆华东团队创始人 浙江大学医院 补充一下,我觉得心超非常重要。特别是主动脉根部增宽的病人。有些主动脉瘤的病人,可能到了45-50毫米,房间隔穿刺要非常小心,一不小心的就穿到主动脉里面去了,后果不堪设想。像这种情况,进针时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把解剖结构摸得很清楚,然后,穿刺时进针要慢,可以进个1-2毫米的针,用造影剂试试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yuantifeiyan.com/fyzytfy/4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10个问题一定要知道
- 下一篇文章: 健康生活丨小儿支原体肺炎行特布他林雾化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