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时疫流行,中医大夫普遍对付致命性的病毒性或细菌性肺炎,技术都很高超!

那时的病毒性肺炎有的属于“疫病”范畴,有的属于外感入内。《小品方》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疾,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

传统中医在辩证上将之归于“伤寒”“风温”“温病”等不同的名词,历代名医又继承了前辈的学术思想,对温病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手厥阴心包络。才彻底地辩证清楚了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也有据可依了。

01发端篇

治疗热病开宗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背景:那时一派末世景象,不仅战乱频仍,更有疫病横行。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达二百余人。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认识论:对包括肺炎在内的一切热病统称为“伤寒”,秉承《素问》“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

诊断法: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方剂学:

桂枝汤,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群方之魁”,宣行卫阳,滋阴阳,调和营卫,解筋发汗的总方。麻杏石甘汤,专治热邪壅肺者(肺炎),被誉为肺病基础方,几千年来活人无数,至今治疗新冠的清肺排毒汤来源于此。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是抗疫第一线处方。尽管张仲景的《伤寒论》救了无数的包括肺炎在内热病病人,但肺炎救治成功率还是很低,所谓“脉弦者生,涩者死”,死生各安天命。

02发展篇

此阶段主要有两个重要医家。

一、“北宋医王”庞安时,又在专著《伤寒总病论》中提出“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的论述,对风温病的病因、病位、症状与治法有了创新性的认识。

二、王履,字安道,为元末明初医家,主张“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在理论上,划清了伤寒与温病的界限,为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强调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提出温病发热是沸热自内达外,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

03进阶篇

到了明朝,中国历史上又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改革者——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温疫论》一书,形成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

背景:明末开始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天灾不断,饥荒出现,瘟疫随着流民带到了其他地区,全国瘟疫蔓延“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认识论:他潜心研究,著成《瘟疫论》,他认为瘟疫并非是六淫之邪侵略,而是因为“疬气”所致。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提倡的“疠气说”突破了中医的“六淫说”,他是具有西医思维的中医大师。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病毒存在的医学家之一。

辩证论治:吴又可给出的治疗原则为:切不可认为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药强行发汗。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

方剂学:著名的剂方有达原饮、三消饮等。

04成熟篇

清朝时期,出现了以防治瘟疫见长的四位名医,号称“温病四大家”。

一、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擅长治疗时疫与痧痘,著作有《温热论》等。在温病学的基础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理论建树: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肺卫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二、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擅长治湿热病,撰有《湿热条辨》一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说,薛雪是第一人。

理论建树:《湿热条辨》中对发病机理、症候演变、审证要点及有关疾病的鉴别等均作出了较全面和深刻的阐述。

诊断法: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三、吴瑭,字鞠通。在叶天士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床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五卷。

理论建树:他首先提出九种温病,创立三焦辨证,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险阶段的药物使用,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结合运用的主张。

诊断法:创立了“三焦辨证”学说。

方剂学: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

四、王士雄,字孟英,晚字梦隐,号半痴山人。著有《温热经纬》。

理论建树:《温热经纬》一书中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并就其病源、症候及诊治等进行阐述。

其实中国古代对于疫病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的研究从未暂停过,在最初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防治瘟疫的记载,到之后又有张仲景等名医不断发展,直至清朝时期,对于瘟疫的防治已近大成,拥有了比较完善的预防和治疗体系,虽然没有抗生素,但治疗效果毫不逊色!体现了古代东方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yuantifeiyan.com/zytfyyy/1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