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应该是不用质疑了。那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双黄连到底该不该吃,该怎么吃?

我学了五年中医基础医学,虽然没当医生,但对这个问题应该比一般非专业人士强一些,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和观点:首先是该吃中药,然后是要辨体质用药。

中医讲扶正祛邪,有多种思路解决一个预防问题。很显然,双黄连、抗病毒等清热解毒的中药都属于祛邪的范畴。这个邪主要指外邪。可能有人要说,没感染没患病也就是没有邪,你为什么要用祛邪的药?

第一个原因是,吃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预防普通感冒。就算没有新冠病毒进入体内,还可能有流感病毒等其它病原体,早就存在于我们的鼻咽处,就等我们抵抗力下降——流感或普通感冒,常常就是潜伏的病毒引起的。吃一点这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应该有利于清除这些病原体。起码,清除了这些病原体,可以预防普通感冒。这个时候,什么感冒也最好不要得。医院,这麻烦有多大,你懂的。

第二个原因,吃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有可能帮助减缓感染进程。(别问我要实验室数据,你先看看我说的对不对。)病毒进入体内,多数是先在上呼吸道入侵细胞和大量复制。体内复制出来的病毒如果能被杀死一部分,那么它感染更多细胞的速度是不是会被减缓?我提倡的勤洗鼻腔勤漱口,就是这个目的。人体内的新冠病毒抗体的产生有点儿慢,但毕竟它是个自限性疾病。最终基本还是要靠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打败病毒。所以,一切有利于控制病毒复制、扩散速度的治疗方法,都应该被提倡。比如频频喝水,可以把病毒冲进胃里,让胃酸杀死它。目前有大量证据证明中药在细胞外对病毒是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中药在细胞内的抗病毒作用证据不足,但也不代表没有作用。作为高风险人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切可能有利于抗病毒的手段都应该尽可能采用,不是吗?

另外,现在已经有大量证据证明,未有明显症状甚至是核酸检验阴性的人,其实也可能是感染者,更可能是传染源。这个感染者体内复制出来的病毒在其鼻咽部的粘液里,唾液里,当这个人咳嗽打喷嚏,被排出体外,去传染别人。如果吃中药能杀死一部分这些细胞外的病毒,也应该成为降低病毒传播性的手段。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冠疫情是有可能进入一种胶着状态,我们可能要做好进入长期作战的准备。等大家全部复工,我们大家都可能成为高危人群,多一些防御手段,是必要的。

综上,我认为,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年轻人,尤其是上班族等感染风险较大的人比较推荐。

也许有人说,双黄连这类中成药会伤脾胃,可能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反倒容易感染。这就是中医讲的祛邪的同时伤正。这一点有道理,但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脾胃不至于虚弱到承受不了的地步,除非已经有中医给你明确诊断你属于严重脾胃虚弱。大疫当前,祛邪为主,高风险人群完全可以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两三个星期大多数人应该不会产生明显副作用。如果不放心,可以配合服用一些温补脾胃的中药来佐制一下,例如四君子颗粒、六君子丸之类的益气健脾中药,可以减低苦寒药物伤脾胃的作用。这个是典型的成药配伍。

还有人说,从辨证论治角度说,每个人症候不同,用药怎么可能一样?这话不假,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可以用中药防控疫情的理由。不就是辨证吗,中医辨证没有那么神秘!其实,如果能简单辨别一下自己的体质,吃药就不会太盲目,可以根据体质选择预防中药。

请对着镜子看一下舌体,如果舌体正常,说明体内湿气不重。结合平常的一些情况,比如年轻人脸上容易起青春痘,中青年有慢性咽炎,老年人形体偏瘦,舌质红。从体征看,或小便较黄,或大便干燥,或畏热喜凉,或喜食冷饮。这些情况有其中一两个,基本可以判断属于偏热性的体质。吃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基本上没问题。就算不是偏热的体质,吃两三个星期寒凉的中药,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当然,年龄较大的,最好是咨询一下中医。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舌体胖有齿痕,代表脾虚湿盛。胖人多数有这样的舌象(有证据说本次新冠肺炎肥胖的人症状较重),尤其再伴有大便不成型的,这就需要健脾燥湿。从本次各省提供的预防和治疗的方药来看,祛湿是一个比较公认的治则之一。像这样脾虚湿盛的体质,就不能光吃清热解毒类中药来预防,最好同时服用健脾燥湿或芳香化湿的中药。典型方药就是六君子丸和藿香正气口服液(丸)。如果长期舌苔厚腻,则是湿比较重了,不要说疫情期间,就算没有疫情,也要好好调理一下,健脾燥湿的中药,估计得吃个半年以上。这样的体质,就算不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单独服用六君子丸,也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去除体内湿邪,降低感染的内在因素。

这样说来,双黄连口服液不是不能吃,是该怎样吃。这篇文章我说明白了没有?

1、本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专业,不是医生。2、我没有临床研究数据,我依据的是基本的中西医医学知识和个人经验,仅代表本人观点,仅供参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yuantifeiyan.com/zzytfy/9262.html